肩扛重担勇向前
——记“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”、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
■中国国防报记者 贾启龙 特约记者 刘国顺
谢亮(左二)带队组织野外作业。曹学兵摄
清晨,旭日东升,海风轻拂,北部湾入海口界碑上的国徽熠熠生辉。
站在广西某海防哨所前,广西军区某部军官谢亮拿出陪伴了他20年的地图,对照密密麻麻的标记,通过望远镜逐个点位核对。这样的工作,他一干就是20年。
“革命军人要始终心系国防,更要靠能力固守国门。”20年来,谢亮的足迹踏遍了广西边防线上的所有界碑、哨所和阵地,也把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镌刻在八桂大地。
2006年11月的一天,边境某地两国边民因越界耕种引发纠纷,谢亮作为广西军区工作组成员前往处置。一下车,他快速登上一处高地,结合地形地貌、耕地走向,迅速在地图上标定争议地区。根据两国临时协议条款,准确判明对方越界耕种违法行为。经过交涉,由对方毁除越界耕种作物。
之后核查时,谢亮发现一块面积不到1平方米的耕地有新开荒的痕迹,却不在毁除范围。他带领几名战士沿着山脊仔细找寻标识物。几经周折,终于在一处齐腰深的灌木丛中找到被淹埋的界物,并毁除全部越界耕种作物。
近些年,谢亮先后参加处置百余起边境事件。工作中,他养成了一个习惯,就是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动态,并对照地图用红笔标出潜在风险点位。记者注意到,他的办公室柜子上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,上面记录着工作要点、跟进事项和军事常识等。
为熟记边境地区兵要地志,谢亮把常用数据整理成小册子,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记。为掌握一体化指挥平台战术标图技能,他坚持每天标绘一份作业。有时为了一个队标的快捷操作,他反复练习,力争做到既快速又精准。一次,边境口岸突发偷渡者暴力抗拒事件,正在值班的谢亮快速在图板上标定行动路线,拟制出行动预案。
“边防通”是用心学出来的,更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。如今,辖区所有界碑坐落、分队巡逻任务、原争议地区具体位置和面积,谢亮都“一口清”。
2019年,谢亮的肩头多了一副担子,负责军事设施保护工作。“军事设施安全是国防和军事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部队战斗力生成紧密相关,尤其是边海防军事设施保护,事关边境安宁、国家稳定。”谢亮说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边海防沿线的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,一些过去“偏居一隅”的国防工程成为大众的“近邻”。一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,一边是老化斑驳的战备工事,如何寻找“最大公约数”,成为摆在军地各级面前的“时代问号”。
“作战样式在变,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护老旧水泥疙瘩,难以为打赢现代战争提供可靠的支撑。”谢亮深入走访了解后,建议报废一批低价值掩体工事,并根据备战需求对边海防一线部分工事进行修缮和扩能升级。经过调研论证,上级采纳了他的建议。他们还打破军地各管一摊的旧格局,构建起由地方党委政府统管、军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防范体系,推动老旧军事设施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“脑子里有任务、肩膀上有责任、胸膛中有激情。”这是战友对谢亮的评价。一次,谢亮参加军地联合组织的边境管控行动训练时,发现某重要目标对无人机、无人艇等装备的防卫存在薄弱环节。如何运用科技给海防赋能?谢亮主动请缨,牵头成立攻关小组,并与厂家对接,结合担负任务完成反无人设备样品设计。厂家依据部队提出的技术需求,生产配置相关装备,提高了目标防护能力。
去年以来,上级给该部相继配发多款新型装备。谢亮带领骨干边学习理论,边进行实装训练,梳理细化操作规范流程,编写出新装备操作手册和配套训练教案。
实训中,民兵不经意的一句“看不太懂”,让谢亮陷入思索。如何让民兵一看就能懂、照着就能做?很快,谢亮的脑中闪出一个基于“数智赋能”的训练思路。经过多轮论证,军地联合研发的“海上模拟仿真训练系统”投入使用,实现平台不出海、人员不出门就能开展“实装操作”,提升了训练效益。
一次训练中,指挥所与海上任务平台的通联信号突然中断,关键信息传输戛然而止。最终,导演部判定特情处置失败。事后溯源,原来是部分老旧装备性能下降,难以满足高强度训练。
“网络是作战指挥的‘神经系统’,绝不能成为指挥贯通的‘梗阻’。”谢亮一头扎进训练场,钻研起海上“动中通”。2个月后,一本30多页的装备升级和技术标准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。谢亮与生产厂家围绕国产自主可控、高通量传输、高可靠性等技术指标,共同完成装备升级样品设计。他还走访兄弟单位,提出精准技术需求。
升级改造的装备入列后,谢亮钻进狭小封闭的舱体,反复测试技术性能,掌握了第一手数据。他还构设逼真训练环境,设置多种特情,检验平台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通联能力,为遂行支援保障任务提供信息支撑。
“平时训练不动真格,上了战场就有可能掉链子。”凭着精益求精的劲头,谢亮攻克了训练中的一个个难题。他还着眼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洋形势,创新提出区分海上突发事件的几种梯次升级状态,拟制多种行动预案,形成国防动员总体方案,构建起衔接配套、一情多案、一案多备的应对体系。
一段时间,走私分子经北部湾海上入境,非法走私货物,还有部分外籍渔船越界捕捞作业,威胁我海洋权益安全。为此,广西军地密切配合,科学编组军警民力量,开展北部湾联合维权执法专项行动。“这次联合行动,检验了前期军地联合训练成效。”谢亮说,北部湾海上走私和海洋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。
联合行动结束,谢亮根据军地各单位担负任务,主动协商建立信息共享渠道,并协调相关单位加强海空域监控,确保遇有突发情况,能够密切协同、快速高效处置。
去年,上级决定组建一支女民兵分队。受领任务后,谢亮深入30余家高科技企事业单位走访调研,摸清编组潜力底数。他们按照担负任务与岗位需求,吸引快艇驾驶员、网络工程师、救生潜水员等一批高科技人才加入女民兵分队,为遂行支援保障任务打下坚实基础。
“一艘渔船遇险,急需救援。”今年初,该女民兵分队参加北部湾军地联合训练。接到情况通报后,女民兵操控无人机升空侦察水面情况,同时两艘快艇驶向事发地域,展开立体式救援……女民兵过硬的军事素养、专业技能和战斗作风,赢得军地领导称赞。